招考信息备考资料考试题库|面授课程网校课程电台| 砖题库手机站直播|微信微博师资

  • 在线客服咨询
    兰州 在线咨询
    安宁 在线咨询
    和平 在线咨询
    天水 在线咨询
    平凉 在线咨询
    张掖 在线咨询
    酒泉 在线咨询
    白银 在线咨询
    定西 在线咨询
    金昌 在线咨询
    庆阳 在线咨询
    武威 在线咨询
    甘南 在线咨询
    临夏 在线咨询
    0931-8186071
  • 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售卖“主编席位”暴露职称评审漏洞

    2018-01-18 11:04 甘肃人事考试 来源: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职称评价应摒弃从前“一刀切”的方式,提出不唯资历、不唯学历、不唯论文。然而,记者近日暗访发现,在久被诟病的“论文经济”视野之外,部分高校教师为评职称争相买图书专着“挂名”的风气逐渐兴盛。围绕着图书专着的“挂名”,从内容代写、主编挂名,到代购代销,形成一条灰色利益链。(1月2日《北京青年报》)

      空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光明网:专着挂名暴露职场评审的又一漏洞

      一面是职称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另一面却是职场评审各种投机行径的层出不穷。由“评职称”所引发的舞弊乱象,以其他形式正轮番上演着。从论文造假到专着挂名,从中,我们既看到了相关市场的“敏锐与发达”,也看到了一部分高校教师的自我沉沦。商业社会,但凡有需求必有供给。而当这套逻辑在学术领域被完美演绎的时候,总令人深感遗憾。在某些大学中,健全的学术评价机制、诚实的学术生活,好像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之所以会形成“专着卖挂名”一类的生意,无疑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部分教师客观存在着以“专着”换职称的需要,一部分出版社则迫于生存压力而急于创收,两者一拍即合之下,买卖关系自然就成立了。从现实来看,不少高校仍将担任专着或教材的主编、副主编等列为职称评审条件,尤其是并未健全学术评价机制的一些院校。这种略显简单、机械的评审模式,很容易会激励一些人花小钱“买”职称。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高校在评职称的过程中,对“专着”的认定往往都是重量轻质的,诸如学术含金量、内容原创度等核心指标,并不会被严格较真。这种形式审查大于实质审查的局面,必然会引发“攒书”凑数、骗取职称的结果。

      理论上,出版行业本应对学术创作起到一定的把关、筛选功能,可事实上不少出版社已然沦为了这条造假产业链的一环。在这一背景下,若高校还对出版机构的“成果”全盘照收,势必只会招致更荒诞的后果。

      教师的着作,当然可以作为职称评审的条件,但这应有一整套前提条件作为支撑:必须强化对着作出版方的资质查验,针对专业出版社、综合性出版社,一流出版社、二三流出版社的作品加以区别“采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级化的职称计分折算;除此以外,高校自身也必须加速建立独立而完善的学术评价体制。只有找到鉴定学术能力的明确方式,对着作的内容进行更多实质审核,才有望彻底杜绝挂名着作的存在。

      在任何时候,着作评职称都不能简化为“着作换职称”。学术生产,永远不应该被附着太多功利化目的,更不该沦为少数人投机取巧的算计。治理“着作挂名”现象已然刻不容缓,这不仅是为了净化学术风气、维护竞争公平,也是为了从根本上维护“职称”这一资源分配机制的应有效率。(然玉)

      市场星报:“专着挂名”盛行,更盼职称改革

      评职称,不仅是高校教师的宿命,也是很多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追求”。笔者虽不是高校教师,但是身在事业单位,“评职称”仍然是“昨天、今天和明天”必须做的事。买一个“主编席位”?也许,这个念头会在很多人心里产生。涉及到个人的品德与职业道德等问题,但更关键的在于,如果不“挂名”,那么在评职称时就很容易“挂科”,年复一年,也会磨平你的锐气,让你不自觉地走“投机取巧”之路。

      追根溯源,“学术GDP”推高“学术腐败CPI”。长期以来,高校职称评审追求“学术GDP”,能力考核变名额竞争。职称评审的弊端折射出“学术GDP”的诟病,而“学术GDP”变本加厉,为学术腐败“添油加醋”,并且形成恶性循环。

      职称改革按下“快进键”。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职称评价应摒弃从前“一刀切”的方式,提出不唯资历、不唯学历、不唯论文。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7年11月13日发布《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规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要“切实把师德评价放在首位”。

      与其“专着挂名”,不如专注改革;买卖“主编席位”现象,鞭策职称改革的扎实推进。职称改革贵在重塑“称职学术”,重在摆脱“学术GDP”的绑架。当下,学术、学术评价、学术载体、利益挂钩……形成一条“生态链”,且处于恶性循环状态。在职称改革顶层设计的框架之下,重构学术载体的价值,或是一个切入口。对学术载体的价值“挤水分”,让其回归承载功能,剥离开“附加值”,只有让学术GDP“皮之不存”,职称评审自然“毛将焉附”。 (李云)

      东方网:公开售卖“主编席位”搅混了道德清水

      为评职称“花钱代购”发表论文或者攒专着,早成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达到了“尾大不掉”的地步,催生了“论文经济”的繁荣。由此带来的弊端在于,一是吹大了论文的泡沫。爱思唯尔发布的《灾害科学全球展望报告》提到,在过去5年(2012年到2016年),全球灾害科学领域共发表论文27000多篇,其中近四分之一来自中国,所占比例最大,发表论文数量全球第一,但是中国在该领域的论文引用影响力尚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二是大量的学术造假导致极大的法律风险和道德危机,并出现了“鸳鸯刊”等弄虚作假现象。

      职称改革“三不唯”原则,不失为对既有问题的正面回应,也是以改革除顽疾的对症下药。不过路径一旦形成,就有强大的惯性与冲力,很难真正摆脱既有的路径依赖。买图书专着“挂名”的做法,有没有着作者的授权,没有挂名者的参与和付出,从本质上讲属“学术造假”,是一种极端不道德的行为。至于商家打擦边球的做法,是否构成非法经营则另当别论。不过,“挂名”风气逐渐兴盛的造假行为,职称改革并不是唯一的出路,简单来说,职称评定的“论文要求”并无原罪。

      论文作为学术成果最直观的表现载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用论文去评定一个人的学术成就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国外,职称评定中也有一定的论文指标要求,作为对被评定者综合水平的考量。相比于国内,学术造假的现象之所以相对较轻,根本原因并非利益诱发机制出现了问题,而在于惩戒和约束体系发挥了强大的限制功能,简单来说就是造假的道德成本太高,触发了个体的道德耻感并让其望而生畏。

      在对待学术造假上,简单的个例处理就可以看出国内外的差异。比如2014年,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张世友涉嫌抄袭论文10篇,学校作出了解除张世友教授岗位的聘任,撤销其校内所有学术职务和学术称号并调离教学工作岗位的处理;而同年,日本“学术女神”小保方晴子论文造假案曝光后,除了她本人被开除并退还研究经费、人工费以及验证实验的费用,她的导师笹井芳树也不堪忍受舆论压力自杀身亡。

      调查发现,“辞去行政职务”或者“暂停招生资格”是国内高校处理学术造假的通行做法,比如重庆大学教授刘洪彪论文剽窃,最终的处理意见是作出深刻检讨并被免去相应的行政职务,复旦大学对三起学术论文抄袭的处理也采取了相似的手法,而在美国等国家,造假者将会被开除并被纳入“黑名单”,面临长期禁止从事教师业务甚至终身禁教的风险。

      公开售卖“主编席位”搅混了道德清水,对此不能迁就纵容,对始作俑者也不能轻易放过,棒子高举而轻轻放下。乱象用重典。对于泛滥成灾的论文抄袭、剽窃等造假行为,加大道德的惩戒力度显得尤为必要,利益天平失衡则无以起到反向抑制的效果。对于学术造假的不道德行为,可以效仿国外的经验,采取零容忍的原则,对造假者直接开除并纳入黑名单,同时发挥诚信体系的惩罚作用,使之陷入寸步难行的境地。再辅以舆论谴责与经济惩戒性赔偿,才能真正触及人心的道德耻感,达到“不敢、不愿、不能”的地步。 (堂吉伟德)

      南方网:网售“主编席位”倒逼职称评审改革提速

      上百网店明码标价售卖“主编席位”,最贵2.6万,最便宜5500元,令人触目惊心。由此可见,图书出版领域是鱼目混珠、乱象丛生。究其原因,除了一些出版社见利忘义之外,更缘于有关部门监管不力。特别是,网店公开售卖“主编席位”的背后,折射出了学术造假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同时,也暴露出了我国在职称评定上还存在诸多弊端。

      对很多从事科研、教学等职业的人来说,评职称是件大事,它与工资、福利待遇等密切挂钩。但长期以来,我国的职称评定有“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导致大家对职称评定颇有微词,有人形容“职称就如同鸡肋”,但又不敢轻言放弃,甚至要挖空心思去骗、打破头去争。网店公开售卖“主编席位”,使一些人炮制出编书、出书的假业绩,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再看高校职称评审。因教学成果短期内无法出数字政绩,而在考核中被弱化、甚至忽略;代之以学术GDP“唱主角”,申请多少项目,发表多少论文,获得多少经费等,成为考核的主要指标。比如,有的青年教师,虽然获得“名师”等称号,但因工作经历短、发表论文少,而在讲师、副教授评定中落榜。以至于,越来越多的教师变成科研的“打工仔”,越来越脱离教师教学的本质,也脱离了大学育人的本质。更为严重的是,量化的数字指标所带来的焦虑,使一些教师冒险在学术上造假,甚至剽窃学术论文,不惜恶化高等教育的生态环境。

      可见,百家网店售卖“主编席位”,倒逼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提速。事实上,早在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职称评价应摒弃从前“一刀切”的方式,提出不唯资历、不唯学历、不唯论文。因此,职称评审制度改革,须加快实施。高校首先应摒弃对“学术GDP”的盲目崇拜,改进考核方法,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比如,学术和教学,只是考核的一个方面,不再具备决定一个教师职称晋升的压倒性重要性。德才兼备是理想的晋升标准,且“德”应在“才”之先。“君子不器”,为师者不必是“学术专家”,但必须厚德载物,授业解惑。特别是,在高校去行政化,已成为教育改革方向的当下,只有让教学的归教学,学术的归学术,行政的归行政,才能让教师回归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并重的本位。(汪昌莲)

      售卖“主编”拷问职称评审“透明度”

      从论文造假到“主编挂名”,都是为了迎合职称的需求,换言之,职称需要什么,就给你造假什么,由于有市场有需求,自然也就会有售卖“主编席位”。

      售卖“主编席位”是一种造假行为,从表面上看是双方互惠互利,写作者得利,中介者得利,而买者更得利,付出的虽然是不低的代价,却是一劳永逸。确切地说,评上职称,一年就能挣回来,还终身受益,划算,况且周边的人都这么做,恐怕也得一起“黑”,不然会受到排挤。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能够造假的职评制度显然存在漏洞,能够花钱买到的“学术”只能是“垃圾”。现在职称评价制度已经在改革了。去年10月20日,教育部、人社部联合印发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指出,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校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和操作方案等,明确职称评审责任、评审标准、评审程序。职称论文不再“一刀切”,为高校“松绑”了,却换成了“挂名主编”泛滥,称职称评审究竟如何改革,才不会让弄虚作假者受益?称职评审制度的确需要改革,也应该进行改革,但无论怎样改革,均需要有人把关。这种买来的“主编席位”,书只印一二本的,难道真的看不出来?一本书是否具有学术含量,作为专家,是很容易看得出来的,可为何却让这种“学术垃圾”顺利过关?其根因就在于职称评审的评委们缺乏责任心,或受到利益的牵制,或受到人情关系的羁绊,这使得那些评委们睁一只眼开一只眼,明知道对方提供的“主编”是假的,是买来的,明知道出版的书没有学术含量,却仍然放行,并且纵容其得逞,如此,再好的职评制度也仍然无法阻挡住“学术垃圾”。

      职评存在“不透明”,这是职评最大的问题。职评能否顺利通过,固然要看参评者的条件,比如一些硬杠,但也与一些“暗箱操作”有一定的关联。如果参评者所编写的书能够在网上公开,经受考量,而评委的评审同样也可以公开。比如某个评委给某个参评者打分,他打的分数也可以公开,如果评审过程是在阳光下操作,是受到“第三方”监管的,那么评委会就会体现公平公正,如果仍然是“关起门来”来评审,自然会让这些“学术垃圾”过关并得利。

      售卖“主编席位”拷问职称评审的“透明度”,唯有提高职评的“透明度”才有望回归职评的本义。(王军荣)

    (编辑:华图-糖糖)

    2017年甘肃三支一扶考试课程
    Smohan

    甘肃华图

    甘肃华图教育官方微信:gshtjy

    立即关注
    • 20000+ 每日阅读
    • 100000+ 粉丝
    • 1000+ 每日转发
    2018国考笔试课程
    Smohan

    甘肃华图

    甘肃华图官方微博http://weibo.com/gansuhhuatu

    立即关注
    • 160000+ 粉丝
    • 18000+ 博文
    • 700+ 每日转发

    公务员考试汇总更多

    甘肃公务员考试
    考试公告 招考信息 报考指导 职位表 成绩查询 成绩排名 备考指导行测资料 申论资料 面试资料 时政热点 历年真题 每日一练辅导课程 | 笔试课程 面试课程网校课程 直播讲座
    国家公务员考试
    国考笔试 | 考试公告 职位表 大纲 报名入口 报考问答 真题省考面试 | 时政热点 成绩排名 面试名单 综合成绩 面试真题笔试课程 面试课程 网络课程 直播讲座
    甘肃事业单位招聘
    事业单位招考网
    招考信息 | 公告汇总 报考指导 考试快讯 公考时间库
    甘肃教师招聘
    招考信息报考指导试题资料备考资料
    甘肃公安招警考试
    招考信息报考指导试题资料备考资料
    甘肃医疗招聘考试
    招考信息报考指导试题资料备考资料
    甘肃公务员遴选考试
    招考信息报考指导试题资料备考资料
    甘肃选调生考试
    招考信息报考指导试题资料备考资料
    甘肃大学生村官考试
    招考信息报考指导试题资料备考资料
    甘肃银行国企招聘考试
    招考信息报考指导试题资料备考资料
    甘肃三支一扶考试
    招考信息报考指导试题资料公共基础真题计算机真题公共基础模拟计算机模拟备考技巧公共基础计算机高分技巧
    甘肃农村信用社考试
    招考信息报考指导试题资料备考资料
    其他频道
    每日一练分校动态开课信息
    考试辅导
    面授课程网校课程图书教材直播课程名师家园
    考试工具
    破题库职位库练习题库公考问答文库APP
    互动交流
    微博微信练习题库联系我们

    考试工具砖题库练题

    最新招考
    照片调整
    直播讲座
    职位查询
    真 题 库
    时政热点
    每日一练
    砖 题 库
    首页 搜索 评论
    首页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
    京ICP备11028696号-11 京ICP证1301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4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