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那抹会“呼吸”的蓝光,究竟是何方神圣?
最近,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一组问界M8和M9的夜间行驶照片。照片中最引人注目的并非车辆本身流畅的线条,而是车头位置一道(或两道)如同呼吸般明灭的蓝色灯光。这抹在夜幕下格外醒目的幽蓝,并非为了营造车内氛围,而是即将在中国道路上大规模普及的自动驾驶状态标志灯——车友们亲切地称之为“小蓝灯”。
它的出现意义重大:当你今后在路上看到亮起这种蓝色灯光的车辆,就意味着它正处于辅助驾驶或自动驾驶状态。这无疑是为提升道路通行安全和公众认知迈出的关键一步。
L3级自动驾驶的序曲:“小蓝灯”的普及浪潮
关于“小蓝灯”的起源,常被误认为是某家车企的独创。实际上,它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2019年。彼时,美国机动车工程师协会(SAE)在其制定的J3134标准中,首次明确提出“自动驾驶系统标志灯”(ADS标志灯)的概念。
该标准的核心要求是:车辆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必须通过特定光源(标准推荐青绿色)向外界明确传递系统状态。这种光源需要与现有的交通信号灯(红、黄、绿)以及车辆常规指示灯(如转向灯的琥珀色、倒车灯/牌照灯的白色、刹车灯的红色)显著区分,以避免驾驶者或行人产生混淆。
在国内,理想汽车率先行动,在其2022年8月交付的L9车型上装备了智能驾驶提示灯(即“小蓝灯”),成为首个吃螃蟹的品牌。随后,这股潮流迅速席卷智能驾驶领域。小鹏(如P7i、G6、G9)、小米SU7、比亚迪、问界等支持高阶智能驾驶功能的车型,也纷纷跟进配备了这一标志性灯光装置。
更重要的驱动力来自于国家层面的规范。根据工信部2021年发布的《汽车和挂车光信号装置及系统》国家标准,一项强制性要求将于2025年7月1日正式生效:所有具备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功能的新车,必须配备符合标准的自动驾驶状态标志灯。
这意味着,下个月初开始,我们将在道路上看到越来越多亮起“小蓝灯”的车辆,标志着中国自动驾驶发展进入一个规范化的新阶段——“蓝光纪元”正从概念走向现实。因此,争论谁是“首创”已无太大意义,重要的是它已成为行业共识和法规要求,即将融入我们的日常出行场景。
“小蓝灯”的设计:科学与规范的结晶
为何选择蓝色作为自动驾驶状态的标识色?这背后有着严谨的科学依据和人因工程考量。人眼视觉对550纳米波长(绿光区域)最为敏感,而400-500纳米波长的蓝光,则在雨、雾等低能见度环境中拥有更强的穿透力。最关键的是,蓝色能有效避开道路上已大量使用的红、黄、白等传统车灯颜色,最大程度地降低信号混淆的风险,确保其指示意义的唯一性和清晰度。
工信部的标准对小蓝灯的安装设计有着细致且统一的要求,确保其有效性和辨识度:
数量与布局: 车辆至少需配备4盏灯,分别位于前部、后部以及左右两侧,实现360度的信号覆盖。
位置要求: 若车辆前部或后部仅安装单盏灯,则必须位于中轴线上;若安装双灯(如问界M8),则需左右对称分布(如问界M9车头为单灯居中)。
安装高度: 对于普通乘用车,灯具的离地高度需严格控制在250毫米至1500毫米范围内,确保从低矮的轿车到高大的SUV,其灯光信号都能被周围车辆和行人清晰观察到。
亮度标准: 其亮度在白天需接近车辆制动灯的强度,在夜间则需与高位刹车灯的亮度相当,保证在各种光照和天气条件下都能醒目可见。此外,设计上还考虑了信号优先级:当车辆开启转向灯时,同侧的“小蓝灯”会自动熄灭,避免蓝光与转向灯的琥珀色光同时亮起造成干扰。
“小蓝灯”点亮未来智能驾驶之路
2025年被业界广泛视为商用L3级辅助驾驶落地的关键年份。以华为赋能的问界等车型为代表,在高级智能驾驶技术领域已展现出领先优势。随着“小蓝灯”的强制普及和法规实施,我们距离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的规模化应用无疑又近了一步。
“小蓝灯”的普及,其意义远不止于一个灯光信号。它象征着车辆具备了向外界明确宣告其自动驾驶状态的能力,这是构建未来智能交通生态的基础一环。
试想,当道路上越来越多的车辆能够通过类似“小蓝灯”的标准化信号进行状态交互,再结合车联网(V2V)和车路协同(V2I)技术,未来的交通图景将可能发生深刻变革:车辆之间可以协同规划路线和速度,大幅提升道路通行效率;交通管理系统能更精准地进行全局调度;由人为因素引发的“路怒症”和交通违规行为有望显著减少。最终的目标,是实现更高效、更安全、更有序的出行环境。
这抹在夜幕下或雾霭中稳定“呼吸”的蓝光,不仅是当前技术进步的显性标识,更像是一盏指向未来智慧交通的指示灯。它的普及,标志着我们正稳步驶向一个由机器智能深度参与、以安全效率为核心的新出行时代。您准备好迎接这抹“蓝光”带来的变化了吗?